 |
析机构投资者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下)提供各类毕业论文! |
热 ★★★ |
析机构投资者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下)提供各类毕业论文! |
|
作者:我爱论文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9 23:25:01  |
999年的两年熊市调整,妨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与发现的功能。同时,由于违规坐庄行为通常涉及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往来,而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扭曲随之放大银行的运营风险,直接影响到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加上贷款额度的限制,对非生产性的股票投资资金的倾斜造成生产资金的紧缩。在高额市场利润的诱导下,企业生产性资金(包括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从而进一步催生股市泡沫。就其根本,资金推动型的坐庄行为一般存在一定的炒作周期,随着出货阶段的到来,中小机构和众多的散户深套其中,因此,证券公司凭借资金、信息、股票等优势形成的坐庄行为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3.三类企业 有一种理论认为,三类企业入市的目的、动机、方式将不同于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商,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商入市的主要目的是取得证券投资收益,而企业是否入市则取决于是否能有效提升其实业投资效率,股票投资收益至多是其主业利润的补充。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尤基是民营企业非常活跃,并购活动非常频繁。但购并者和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并没有有效得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从首钢股份首次进行法人配售开始,战略投资者作为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进人一级市场。以参与配售的上市公司为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至今有63家上市公司参与法人配售,由此带来的隐性收益达17亿元,平均收益率高达89.46%。笔者认为,战略投资者完全违背了战略投资的原则,投机本性显露无疑。主要体现在持股时间越来越短,最初发行的首钢、三九医药的战略投资者持股都在1年以上,而后发行的公司其战略投资者持股期越来越短,普遍缩短为6个月,一般法人配售的持股期只有3个月。还体现在到期就抛售,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宝钢股份向证券投资基金和一般法人投资者配售的近9.4亿股股票上市日的股票价格走势充分说明这一点。在宝钢上市当日大盘的走势比较好,但是由于宝钢出现大量抛盘,股价最低曾经探低到5.35元,这是一个跌停板的价位。到收盘时,宝钢股价还是下跌了6.9%以上,全天平均成交价为5.53元,总成交3.76亿殷。使大盘在当日走势出现跳水。考虑到宝钢已上市流通股只有4.5亿股,可看出基金或者一般法人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在大肆抛售。三九医药配售给部分战略投资者的新股上市。也同样引发很大的抛盘,且经过一段大幅震荡,价格节节走低。虽然,机构投资者持有三九医药部分股票上市时的价格波动和宝钢股份的走势并不完全一致,但机构的共同操作倾向是抛售。战略投资者进行配售的目的应该是进行股权投资而不是进行股票投资,但是从现在的表现来看并未有战略投资的意思,违背了管理层推出战略投资者的这一政策的初衷,而且从目前企业踊跃参与认购,持有期越来越短,持有期满之后,纷纷抛售的情况看,机构主要目的是获取股票的投资收益,提高企业的实业投资效率目的不明显。[xiii] 我国当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要解决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公司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设立,所以90%的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上市融资的渠道,所以借壳上市几乎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专利。民营企业借壳上市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或法人股股权,之后得以控制上市公司。这种收购完成之后,是否就是资源合理配置了呢?而且这种收购都是有成本的,民营企业收回成本的方式是否是通过收购后扩大实业投资规模来实现呢?民营企业主要收回投资的方式是1、与国有大股东盘剥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手法一样,通过关联交易、担保、借款等方式侵吞财产,例如四砂股份和棱光股份就是很好的例子;2、通过在二级市场操纵上市公司的股价,从中获利收回投资成本。有的公司通过第二种方式收回成本之后,突然发现这种方式是一种获取暴利的方式,所以干脆以收购公司炒做股票为公司的主业。 通过对三类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一些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无论是作为战略投资者还是并购者进入市场,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实现资源配置功能都没有起到人们预期的作用,其在公司治理结构改进中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四、敢问路在何方?――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建议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格言,“尺子之所以具有丈量的功能是因为尺子本身具有刻度”。当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市场上选择了做庄炒作时,带来的结果是自然是他们腰包的鼓胀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沉默”。自身定位的不准确和投资理念的倾斜理所当然得导致了这把尺子的 “刻度模糊”,无法准确得丈量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刻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想使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确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一)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与海外发达市场相比,显得过于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法规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强、司法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曾经谈到“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本身的问题和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安排不到位,中国证券市场无论发展怎样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真正弥补其基本缺陷。”这就如同道路、交通规则和汽车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是“豆腐渣”公路,再好的汽车也无法高速、稳定、安全地行进。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推进企业改革,推进国家治理机制和证券市场治理机制的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健全运作所必需的基本制度的建立,即建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所必需的“高质量的高速公路和交通规则”。[xiv] 1.因而必须积极、有序、健康的推进国有股减持工作,增强股权流动性,让市场形成大流通量。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国家因持有股票市场的大部分股份而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正是这种"一股独大"以及所有权缺位导致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差和不可避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随着国有股流通和股权结构的优化,更多机构投资者将转向公司治理导向的价值投资。[xv] 2.培育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市场中介机构,为机构投资者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提供翔实的信息披露。 3.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为此必须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推进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包括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信息披露行为等,为机构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提供扎实的市场基础。正如厉以宁教授在社保制度与养老基金管理研讨会上指出,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独立董事真正发挥作用后,养老基金入市才能成为可能。 (二) 培育更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更专业。他表示相信,只有在未来发展起更多“投资部门设置完整、内控机制健全、专业人才充足、投资理念科学、投资目标清晰”的更为“专业性”的机构投资者,运用科学的投资方法、投资工具,通过组合投资,以获取较为稳定收益为投资目标进行运作,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发展。 2.更理性。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基本面“脱节”,是目前我国内地证券市场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美国,一般上市公司都会预测下一季度的业绩,如果不能实现,一开盘这些股票甚至会下跌50%以上;反过来,如果每季度都完成或者超过预测,股票的价格就会攀升。只有当市场有了一批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化真正敏感的投资人,这个市场才会更趋理性。在培育这样的市场时,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有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的机构投资者逐步成长无疑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国证券市场还应该发展一批对中小投资人投资需求最为敏感的机构投资人。 3.更守法。不少人士同时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机构投资者应该是守法的机构投资者和内控机制更完善的机构投资者。 “守法”运作文化的形成还有赖于一整套完整的内控机制来支撑。 (三) 培育新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在存量上对现有机构投资者进行大规模扩容,而且要在增量上全方位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 1.积极推动公益基金进入股市 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通常具有持股周期长、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特征,是工业国家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大户,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以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为代表的社会公益基金必将有一个飞跃式发展,是未来股市最具潜力的机构投资者。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引入包括养老基金、福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退休基金等各类社会公益基金进入市场,增加长期投资者比例。 2.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 不仅要有封闭式基金,还要有开放式基金,不仅要有公募基金,还要有私募基金,同时,配合国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在基金品种上优先考虑发展产业基金、国债基金等。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在“新世纪中国基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说,应该为基金经理人确立一个理财的基准。他说,目前基金大都以综合指数或自己编制的指标作为基准。随着市场发展,下一步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基准,或者说蓝筹基准。虽然,符合这一基准指数成分股要同时满足质地好、盘子大、波幅小,且能反映市场趋势和宏观经济走向等多个条件,但并非很难。相关工作实际已做了一年多,两个交易所有一个工作小组正在研究这一“中国指数”。在这一基准指数推出后,将可构造其他各方面的专业指数,从而为市场未来的创新打下基础。 (四)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2002年6月6日,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中国证监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周小川谈到在重视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的方式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即QFII制度)。 2002年6月4日,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两项规则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向境外的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敞开了大门。 从国际国内当前的经济环境看,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大好时机。近两年,美国、欧洲和我国周边地区的股市徘徊不前,有的甚至低迷不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机构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证券市场。据统计,从2000年8月3日JP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与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开始,已经有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法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总计16家超级大机构与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签约合作。 (五)构建更好的法律监管体系 目前基本形成以《证券法》为核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包括《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式投资基金试点办法》、《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暂行规定》、《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中证券交易行为的通知》等重要法规。今后应继续贯彻"好人举手"制度,对机构投资者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进行严格规范。同时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法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析机构投资者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下)提供各类毕业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著名出处。 |
载入中... |
论文录入:我爱论文 责任编辑:qqr2 |
|
上一篇论文: 独立董事与中国公司治理——兼评析《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提供各类毕业论文! 下一篇论文: 浅析机构投资者在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上)提供各类毕业论文!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