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长理论综述
2.1 “成长”的含义、由来和作用
2.1.1 成长的含义
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着圆满成熟的生长。在量化的方面如身高的增长,经济的增长,或抽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积极面的生长使一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生物体变得更加成熟完善,即长大、长成,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按照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将成长分为四类,一是昙花一现的流星,二是循环进行简单再运作的存活型组织,这类组织长期维持原来的经营模式和规模,基本没有变化,属于百年小店,缺乏成长性;三是迅速起来但是又迅速衰退的,它们短期内实现规模的迅速膨胀,很快又销声匿迹了,称短命组织,四是经过一定时期高成长后实现在成长的组织成为成长组织。
2.1.2 成长的由来
成长是经济学家热衷前沿话题,成长因素和成长过程是组织成长研究的主要内容,前者解释的是什么因素促进了组织的成长,成长视为是被解释的变量,后者在于解释成长过程的动态特征。成长指的是持续成长,只有持续不断的成长才能称得上成长,成长和增长不一样,增长主要指量的提高,是以量作为目标和尺度的,而成长中量是一个尺度,它是从发展中获得自身意义,这种发展虽然从成长保持着异议,但是又围绕着它,并在成长中取得显示自己的效益。成长既包括量的成长又包括质的成长,量的成长是指利润额、销售额、人员等通常可以用量来衡量的指标,资源、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创新行为等则属于质的范畴,成长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利用内外资源与能力的基础上所展现的整体扩张壮大的演技态势,是指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具有持续性成长的组织才是成长性的组织,理论界对于成长问题大致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才能快速成长,二是如何超越其生命周期从而实现持续成长。
2.1.3成长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间,制度、环境、法律服务市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都为律师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市场和机遇,成长使组织由弱变强,一些成功的组织并不具备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但是却能迅速成长起来,说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探讨和管理的意涵,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北京中小型律师所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压力,通过相应的变革使得北京中小型律师所具备成长各项技能,调整思路促进成长。
2.2 成长经典理论概述,
成长理论是当代经济与战略管理的的前沿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就成长动力、成长的影响因素、成长模式和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成长为多因素决定,即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成长动力是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多样化经济。在初创阶段由于规模偏小成长主要是通过内部分工来实现的,这样的组织大部分是“全能”的,通过市场的扩大,原来的组织通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来增加扩大规模,另外一方面社会分工扩大将导致组织数量的增加。比较成型的成长模型有,Gartner(1985)提出的包含个人、组织、环境及创建过程的四大要素的概念模型[36]。William(1997)提出的包含人、机会、环境与回报等要素的模型[37]。Sandberg和Hofer(1987)提出的“组织-战略-行业结构”模型[38]。西蒙和波尼尼(H.A.Simon和C.P.Bonini.1958)等对规模经济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规模和形态形成J型的,即只有少时几家大的组织,而存在大量的小组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人们通过大量规模不同的组织的规模和成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比例效应定律提出了怀疑,霍尔(Hall,1957)研究后得出结论,小组织成长率比大的组织要大些。但是大多数学者主要还是致力于成长动力、成长能力以及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理论研究。
2.2.1 成长动力
对任何组织而言成长需要有动力,生存和发展是成长的动力,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存发展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成长的动力,威廉姆森(1964)认为规模经济就是追求雇员数量和货币数量和可支配投资的多少。新古典经济学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在该理论中,组织成长就是调整产出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熊彼特(Schumpeter)则认为创新是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他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创新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
契约理论认为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市场发达程度越高,则组织成长的动力越低,这与现实明显不符,因为现实中通常是市场发达程度越高与组织成长正相关关系。威廉姆森(1964)认为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2.2外生因素成长理论
外生因素成长理论强调外部环境等对组织成长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1962)<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适用环境的要求,随着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可持续成长的目标”。出生于海参崴的安索夫(Ansoff,1979)在《战略管理》中也认为“战略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内部结构的分析”。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外部环境的结构化分析,则是由波特(Poter1980)所代表的行业结构学派完成成的,他将产业组织学派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开创性地运用于战略研究,波特认为,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的吸引力和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势。竞争的三种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与聚焦一点,本质是定位,战略定位和实施的结果形成相对位势,从而实现成长的目标。为了是分析的更完善,拿破仑•希尔等(Hill等1987)对成长的一般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PEST分析模型,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对组织成长的影响。
总之,外生因素企业成长理论认识到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强调了外部环境,如行业、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他不确定性等因素对成长的重要作用,但忽视了内部资源,如知识、技术、资源、管理等对成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成长理论综述”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著名出处。